您好,欢迎来到华百科平台
蒋维平
本词条由 wing悠然 编辑发布

蒋维平(1878年-1964年),原名蒋顺发,又名姬宾礼,河北省房山县(今属北京市)人。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务工作模范、劳动英雄,被誉为军中华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年长的中校。

词条类别

其他人物

中文名

蒋维平

别名

姬宾礼

本名

蒋维平

原名

蒋顺发

国籍

中国

籍贯

河北

出生日期

1878年

去世日期

1964年7月12日

出生地点

北京

去世地点

河北张家口

政治面貌

中国共产党员

配偶

程德贤

子女

女儿:蒋淑环,儿子:蒋志刚

目录

     简介

          蒋维平(1878年-1964年),原名蒋顺发,又名姬宾礼,河北省房山县(今属北京市)人。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务工作模范、劳动英雄,被誉为军中华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年长的中校。

     简介
蒋维平 蒋维平

          蒋维平出身贫苦,童年当过徒工、长工。成年后先后在李鸿章、袁世凯、段祺瑞部下从军,曾在北洋军中任副团长。1929年他回房山石楼村学医、种地。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投身抗日战争,曾在宋哲元第二十九军第三师担任管马处主任委员。1938年,蒋维平和义子蒋志刚一起参加八路军。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春,他配制出“疥疮一扫光”“光明眼药膏”“疟疾丸”“外科治腐膏”和“复方氧化钙”等药品,大大缓解了部队缺少药品的困境。1943年10月,他担任南泥湾九龙泉七一九团农场场长,把农场建成三五九旅的第一模范农场。1944年,蒋维平被评为旅劳动英雄和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模范工作者.1946年7月,蒋维平担任八路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分院副院长,在各战役中救治伤员作出重大贡献。1951年8月以后,蒋维平历任察哈尔军区直属医院、华北军区张家口医院、北京军区张家口第二五一医院、中国国际白求恩和平医院副院长等职。1955年,他被授予中校军衔和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并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授衔时他已77岁高龄,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年长的中校。1964年7月12日,蒋维平在张家口二五一医院病逝,享年86岁。

          1954 年,华北军区政治部为了表彰蒋维平的模范事迹,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老英雄蒋维平》纪录影片。1993年9月,蒋维平家乡房山石楼村村委会在石楼镇石楼村文化广场,为蒋维平塑像并刻碑,让后人瞻仰纪念。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蒋维平,1878年出生于河北省房山县石楼村。七岁开始在石楼村拾柴拣菜,十五岁在河北阜城县庆和成估衣铺学徒。十六岁在阜城县东南关当长工,当了四年。1897年2月,十九岁的蒋维平成为李鸿章部下,从军十五年间,他当过勤务员飞班长、教官。李鸿章卖国求荣,蒋维平便从部队逃脱,另择出路。1911年4月,他与房山县二站村程德贤结婚,生有一女。

          1912年7月,蒋维平加入袁世凯部陆军第三镇,先后任连长、副团长,驻防保定、长春、宣化等地。蒋维平因殴打骑兵一旅一团团长,被开除军籍。1920年8月,他转入段祺瑞部,在长春、宣化任骑兵副团长、团长,后转为边防军。后东北军易职缩编,边防军解散。

          1929年2月,蒋维平回到家乡石楼村学医务农。他在石楼村办红十字会,建立了医务室和药房。1935年春,他去通州潞河中学教会组织参加活动,结识宣传革命的北平地下党员李向前。在李向前的启迪下,蒋维平萌发了革命思想,他从南京金陵大学和农科院引进技术和资金,在村里办起观摩会。组织农民生产自救,观摩农业技术,展览农业成果,放映无声的农业生产电影,实行生产奖励。他还组织人力、物力,在石楼村东的涝洼地里,挖沟排水,植树造林。他还参加指挥治理防洪河道工作,在村里建立自卫团。他跟地主豪绅要钱要粮,给自卫团购买了火枪、扎枪、大台杆等武器,组织自卫团成员进行野外操练,自卫团发展到三百多人。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蒋维平投身抗日战争,曾在宋哲元第二十九军第三师担任管马处主任委员。不久,该军解散,蒋维平回家开西药店维持生计。1937年冬,地方武装头子胡振海打砸蒋维平的家,还把他抢到娄子水村让他充当“军医”。蒋维平看到胡振海的队伍纪律松弛,胡作非为,携家眷逃到亲戚家避难。[4]1938年2月,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五九旅挺进平西,路经其家乡时,年届六旬的蒋维平毅然关闭药店,携带全部药品和义子蒋志刚一起参加八路军。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3月,蒋维平随部队驻防在陕西省米脂县少为解决边区缺医少药,他到处收集民间验方,跟当地群众广道,爬山涉水、到深山老林中采集中草药。为部队战士和当地民、众很多人治好过病,深受战士和民众的欢迎。同年10月,三五九旅王震旅长奖给他一件裘皮大氅。1941年春,三五九旅进驻陕西省绥德县,药品奇缺。他带领40多人四处搜集芒硝,制作硫酸钠,并利用当地动植物和矿物原料,配制出“疥疮一扫光”“光明眼药膏”“疟疾丸”“外科治腐膏”和“复方氧化钙”等药品,大大缓解了部队缺少药品的困境。

          1943年10月,在陕甘宁边区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中,他担任南泥湾九龙泉七一九团农场场长,不顾年迈,带领全场100余人,开荒400多亩,当年达到粮食自给,并上缴公粮2.88万公斤。同时,蒋维平开办木工厂、碾米坊,组织制药、编织和烧炭,把农场建成三五九旅的第一模范农场。1944年,蒋维平被评为旅劳动英雄和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模范工作者。

    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7月,蒋维平担任八路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分院副院长。在清风店战役和石家庄战役中,他率领医护人员救治伤员一千二百余人,并亲自管理由四百多名伤员组成的连队,后被评为模范连队。

          1948年底,平津战役期间,年满七十岁的蒋维平谢绝领导让他留守后方的关照,参加了解放新保安、张家口的战地救护工作。部队先是把他调往察哈尔省军区工读学校任校长,后又调他去察哈尔省军区生产合作总社(驻张家口市)任副科长。他组织部队栽种各种树木20万株。

    新中国时期

          1950年9月,蒋维平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1951年8月以后,蒋维平历任察哈尔军区直属医院、华北军区张家口医院、北京军区张家口第二五一医院、中国国际白求恩和平医院副院长等职。1955年,他被授予中校军衔和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并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授衔时他已77岁高龄,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年长的中校。

          1964年7月12日,蒋维平在张家口二五一医院病逝,享年86岁。

    军医模范蒋维平军医模范蒋维平

    人物轶事

    军中华佗

          蒋维平配制的“碘化亚铁”和“陈皮糖浆”,对治疗结核病有特殊疗效,他因此名声大震。战士李庆平患了淋巴结核,用什么药都治不愈。蒋维平让李庆平服用他配制的药,很快就治愈了。铁路工人邢明的儿子邢春生患骨结核两年多,经过多方医治,效果都不明显,经蒋维平医治,吃他配制的药,邢春生的病很快有明显好转,不久恢复了健康。

    乐于助人

          战士于振江喂猪时,不小心手指头被猪咬掉,复员没着落,他就收容到自己家里。战士许才复员安置无家可归,蒋维平把他引进到石楼村居住,并给他娶了媳妇成了家。部队在米脂休整的时候,蒋维平看到地主家雇用的一个女仆,是河北逃难出来的。他用自己的全部津贴12斗小米,把她从地主家里赎了出来,放到卫生队做勤务。后来女仆跟一副营长结了婚,生活得不错,她一辈子都感激蒋维平。

    人物关系

    ​关系​姓名简介​
    ​妻子​程德贤​房山县二站村人,1911年4月嫁给蒋维平,育有一女蒋淑环
    ​女儿​蒋淑环​1938年,替父亲蒋维平写加入八路军的申请书
    ​儿子(过继)​蒋志刚​1938年随蒋维平一起参加八路军,后来牺牲
    ​孙子(过继)​蒋镇​1952年过继为蒋维平的孙子
    ​侄女​蒋秀英​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古城镇蒋庄人,20世纪60年代嫁到房山顾册村

    后世纪念

          蒋维平去世后,北京军区、张家口地区党、政、军领导为蒋维平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工农兵群众一千七百余人冒雨参加公祭,送灵车队长达五华里,沿街送灵群众近万人,蒋维平的灵柩安放在张家口市烈士陵园。

    蒋维平墓地蒋维平墓地

          1954 年,华北军区政治部为了表彰蒋维平的模范事迹,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老英雄蒋维平》纪录影片,在中国各地放映。

          1993年9月,蒋维平家乡房山石楼村村委会在石楼镇石楼村文化广场,为蒋维平塑像并刻碑,让后人瞻仰纪念。

    蒋维平墓碑蒋维平墓碑

    人物评价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蒋维平的一贯作风。他担任陆军医院副院长后,仍然保持着当年的南泥湾精神,并且身带言传,教育青少年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宋成明评)

          兵农礼乐般般会,手脚心神件件优;九州踏遍归玄圃,花果山中一老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参议长谢觉哉评)


    粤ICP备2021137309号 Copyright © 2023 华百科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邮箱szmisz@foxmail.com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一家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