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百科平台
陈诚
本词条由 JESSIE 编辑发布

陈诚(1898年1月4日—1965年3月5日),浙江青田人,字辞修,别号石叟。毕业于保定军校,是中国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

词条类别

其他人物

中文名

陈诚

辞修

石叟

国籍

中国

祖籍

河南

籍贯

浙江省青田县

出生日期

清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二日(1898年1月4日)

去世日期

1965年3月5日

出生地

浙江省青田县

去世地

台北

所处时代

近代

终年

68岁

陵墓

台北泰山乡同荣村陈诚墓园

特点标签

蒋介石麾下八大金刚之一

目录

     简介

          陈诚(1898年1月4日—1965年3月5日),浙江青田人,字辞修,别号石叟。毕业于保定军校,是中国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

    陈诚陈诚

          1898年,陈诚出生于浙江省青田县高市乡。1922年,陈诚毕业于保定军校。后到广东参加革命,任少校独立连长。两年后,陈诚在黄埔军校任上尉特别官佐,兼教育副官。随后跟随蒋介石参加两次东征。1926年6月,陈诚担任第一补充师筹备处主任兼第三团团长,参加北伐战争。随后,陈诚在军事委员会任职。并在军阀混战期间参加了讨桂战役、蒋冯战争、讨唐战斗和中原大战。随后陈诚参与了对红军的三次“围剿”。抗日战争期间,陈诚参与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鄂西会战等战役。1944年,陈诚被任命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抗日战争胜利后,陈诚担任国防部参谋总长,参与解放战争。1947年,陈诚因病辞职,并前往台湾,任台湾省政府主席。国民党退败后,陈诚在中国国民党政府任职。1965年3月5日,陈诚因患肝癌去世,享年68 岁。逝世后被安葬在台北泰山乡同荣村。

          陈诚任湖北省省长期间,实行新政,进行“二五减租”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在台湾任职时期,陈诚又实行“三七五”减租政策,并改革币制,使台湾稳定并得以发展。周恩来曾评价陈诚是个爱国的人。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清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二日(1898年1月4日),陈诚出生于浙江省青田县高市乡高市外村的一个破落地主家庭。他的先祖是河南人,在明嘉靖年间调任青田知县。他的父亲陈希文远在私塾教书,后任青田小学校长。陈诚幼年时,常去高市附近的石门洞,少年时题有石门洞云:“鼓旗对峙镇山门,昔日文成策主勋,安得驰驱旗鼓出?青天之下扫余氛。”后又取别号石叟以自勉。

    陈诚
陈诚

          7岁时,陈诚就读于堂伯父的私塾,他的父亲陈希文也辅导陈诚的学业。次年,陈诚如本村的高市小学读书,1912年小学毕业后,在家作短期补习。次年春,陈诚考入丽水浙江省立第十一中学,一个学期后,为减轻家庭负担,转入丽水浙江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读书。入学后,陈诚学习成绩优良,并在中学联合召开的第一次运动会上获得了个人总分第一名。在师范学校读书期间,陈诚染上了赌博的习惯,一次他外出赌博至深夜,被学校抓住,大多数教职员主张将其开除,但校长华国念其即将毕业参加工作,没有处分他,陈诚因感恩校长从此戒赌。1917年,陈诚从浙江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毕业,毕业前夕,青田小学同仁建议校长陈希文录用陈诚为体育教师,但陈希文认为不能滥用私人,而陈诚无意做小学体育老师。次年,陈诚依媒妁[shuò]之言,与师范同学吴子漪胞妹吴舜莲结婚,并在经济上得到了吴家的资助。同年,陈诚插班考入杭州体育专门学校,一个月后毕业。他的父亲认为陈诚毕业后可做中学教员,但陈诚并没有做教师的打算。

    入读保定军校

          1918年,陈诚借用本家陈德的中学毕业文凭,并由父亲挚友,即福建皖系部队师长杜志远保荐,前往北京参加保定军校的招生考试,列为备取第一名。后因名列第一的刘亦琨弃戎从文,陈诚才被录为军官候补生。按照保定军校的规定,陈诚于同年10月被分配到由魏宗瀚任师长的陆军第9 师,到京郊南苑参加为期九个月的军事训练。入伍后期,北京“五四”运动爆发,陈诚阅读《新青年》等刊物,也受到了社会新思潮的影响。1919年6月,陈诚入伍期满被保送到保定军校,经过审查,于8月8日正式编入保定军校第8 期炮科,并参加开学典礼。同年冬,因原校长杨祖德病故,学生恢复按科编队的旧体制,陈诚被编入炮兵队。1920年,北京附近发生“直皖之战”,学校停课了1年零四个月,因此陈诚到1922年才毕业。

    陈诚
陈诚

    投身革命

          陈诚本想到广东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部队,但192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浙江第二师第六团第三连见习。6个月见习期满后,陈诚补为少尉排长。后经杜志远的儿子杜伟引荐,跟随建国粤军第一师第三团团长邓演达前往广东参加革命。1923年,陈诚在该团担任上尉副官,后调为中校团副兼第一营营长。同年5月,陈诚随孙中山出征西江沈鸿英叛军,在西征桂军邓葆初的战役中,胸部受伤,大元帅行营参谋长蒋介石前往医院慰问,陈诚恢复后被调任为少校独立连长。

          1924年,黄埔军校建立,陈诚在校长办公室任上尉特别官佐,并担任教育副官一职。一次陈诚在操场读《三民主义》一书引起蒋介石的注意,蒋介石事后询问总队长严重,严重也赞扬陈诚。此事成了陈诚依靠蒋介石发迹的开始。同年秋,陈诚任黄埔军校炮兵第一连连长。1925年,广州革命政府东征讨伐叛军陈炯明,陈诚率炮兵连跟随何应钦教导第一团行动,在淡水之役指挥炮兵攻破城门,得到蒋介石等人的赏识。随后,在棉湖战役中,亲发4炮阻止敌军前进。第一次东征结束后,陈诚的炮兵连由原隶属校军教导1 团改隶党军第1旅。第二次东征时,陈诚炮击惠州城,立战功,升任炮第二营少校营长。同年6月,黄埔军校第四期学生开学,陈诚被调为炮兵科长兼炮兵大队大队长。

    陈诚陈诚

    北伐时期

          1926年6月,陈诚担任第一补充师筹备处主任兼第三团团长。次月,国民政府在广州誓师北伐,并组成了以蒋介石为总司令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陈诚调任国民革命军司令部中校参谋,不久后调国民革命军预备第1师严重部所辖第3团任团长。因队内较多新兵,陈诚便边行军途,边训练、演习,以提高部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同年11月,部队到达赣州,随部队改编,陈诚改任第21师第63团上校团长。次年1月,第二十一师全部进抵浙江衢州,担任中路作战任务,与孙传芳和孟昭月的部队在龙游和兰溪交战。陈诚率第六十三团在浪石埠取得了胜利,击溃了孟昭月部,但伤亡惨重。他又命筹备员宋瑞珂率所部及侦探队连夜追击,占领了新登。随后,第一师、第二师和第二十一师占领杭州,并向凇沪进军。第二十一师占领嘉兴和平望。六十三团攻占了黎里,并于3月18日占领了吴江和同里。21日夜间,他们成功夺取了苏州,并追击到常熟。在东门外河下截击了直系鲁军张宗昌部温树德军的教导团。最终,于4月7日,全师集结在南京,为进攻江北作准备。同年2月,陈诚被任命为第二十一师少将副师长,随后于4月因严重辞职晋升为师长。5月下旬,陈诚率部渡江进击扬州,启驻防蚌埠。蒋介石于8月12日辞职下野后,何应钦、李宗仁、白崇禧执掌军事,陈诚进击南京栖霞山孙传芳军,随后又带病参加龙潭战役,随后于10月被何应钦免去第二十一师师长一职,赴泸养病。同月,陈诚经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厅长严重引荐调任军事委员会军政厅副厅长,12 月升任代厅长。

          次年初,蒋介石复出,3 月,陈诚兼军事委员会军事教育处长。次月,陈诚被蒋介石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警卫司令,上任后,陈诚大力扩充实力,掌握三个警卫团,调配两个炮兵团,指挥两个宪兵团。随后又指挥警卫军和炮兵集团跟随蒋介石进行“第二次北伐”,进占济南。1929年初,陈诚担任第11师副师长。

    陈诚陈诚

    军阀混战时期

    讨桂战役

          1929年2月,由桂系控制的武汉政治分会撤免了鲁涤平湖南省政府主席及第18师师长的职务,改任何键为湘省主席。此次“湘案”导致次月蒋桂战争爆发。陈诚与曹万顺率第十一师,被编在第3 军朱培德的属下。随后陈诚与参谋长罗卓英制定第十一师作战计划,拟分经瑞昌、武宁,越过九宫山,由通山、咸宁而入武汉。桂军前线指挥官李明瑞投降,使得讨桂军未经激战便攻占武汉,随后陈诚和曹万顺又率领第十一师向鄂北进军。5月,陈诚奉蒋介石之命,率11师进军襄樊。不久,师长曹万顺因处事失当调任新编第一师师长,陈诚便升任第十一师师长。上任后,招募黄埔军校的学生任中、下级干部,并整顿部队,以“不贪财,不怕死”为用人标准,又对曹万顺的旧部进行了人员清理。

    蒋冯战争

          1929年10月,蒋冯战争发生。冯玉祥部队兵出潼关,东进洛阳,又经保康攻打襄樊。蒋介石命令分兵迎击。陈诚奉蒋介石之命率领第十一师,与蒋鼎文第九师和夏斗寅第十三师一起据守襄阳和樊城,成功击退了张维玺部队。在随后的三次总攻击中,陈诚指挥其第31旅和第32旅追击至草店和均县,迫使西北军冯玉祥军退往白河、安康。随后,蒋介石命第5路军总指挥唐生智代行总司令职权,处理河南善后。

    讨唐战斗

          1929年12月,唐生智在郑州发表反蒋通电,将第5路军改为“护党救国军第4路军”,并被汪精卫委任为总司令,率军进击武汉。蒋介石随后组成“讨逆军”来对抗。陈诚率第十一师被编入右翼军,并从均县、郧县出发,折返襄樊,东经武胜关、平清关,北出信阳,在确山以东的刘店附近阻击南下的唐生智军。12月27日,唐生智的军队发起总攻,陈诚率领的第十一师在与唐部数日的激战中遭受了巨大的伤亡。然而不久后,唐生智部的罗少甫、杨乾吉率两营部队向第十一师投诚,使唐军的攻势减弱。此时蒋军各路援兵也赶到,加上唐军不适应北方的环境和气候,最终蒋军于次年1月反攻取得全胜。随后,陈诚的第十一师通过武力解散了曹万顺残部的第66 团,并收编湖北徐声钰的独立第13旅,扩充了军事实力跃入甲种师行列。

    中原大战

          1930年3月中旬,原第2、第3、第4军团的57名将领联名发出反蒋通电。随后阎锡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李宗仁、冯玉祥、张学良任副司令,并在石家庄设立司令部。蒋介石组成四个军团讨伐反蒋势力,陈诚的第十一师调至徐州以西的陇海线上。随后,陈诚率第十一师向归德进军,先后击退冯军刘堤圈等搜索部队,攻占马牧集和归德,并软硬兼施,使刘茂恩投降并协助占领宁陵、睢县等地。随后陈诚奉命攻打晋军孙楚部所防御的兰封、杞县,但被北军采取迂回战术打乱,陈诚等部队大败,伤亡惨重。陈诚下令官兵必须死守归德以西阵地,但因第61团陈庄阵地失守,陈诚将团长刘天铎枪决,导致与刘峙不和。与此同时,晋军张荫梧部和傅作义部南下攻占济南,直逼曲阜,蒋军第13师处境危急。7月,陈诚奉蒋介石之命率领第十一师奔赴曲阜解围,击退晋军第4军。蒋介石指挥全军分三路直取济南,陈诚率第十一师沿汴浦线北攻,占领樱德、宫里,猛击李生达军,进占芷花峪、华丰、磁窑一线。经过一周激战,陈诚率师顺利占领了白马寺、界首等地,最终攻入济南城,擢[zhuó]升为第18军上将军长,仍兼第十一师师长。

          随后,蒋介石调动部队攻克郑州,陈诚的第十一师被编入平汉路右冀军第2纵队。蒋介石与陈诚采用“锥形战术”,蒋介石率领若干纵队向开封、郑州、洛阳挺进,陈诚率领第11师从济南调往周家口,沿西华、鄙陵、许昌钻隙向郑州挺进。在攻克薰家店前,吉鸿昌军投诚,使得陈诚率领的第11师越过新郑直攻入郑州,并取得胜利。中原战争结束后,同年11月陈诚奉派到日本参观秋操,并在东京、名古屋等地参观了几所日本军事学校,次月回国。

    “围剿”红军

    第三次“围剿”

          陈诚擢升为第18军上将军长后,便开始投入“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和工农红军的战争。1931年初,陈诚设第18军军部于武汉,不久,即奉调移驻江西抚州。国民党军在1930年和1931年对江西苏区的两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亲自指挥第三次“围剿”,动用19个师、2个旅、5个空军队共约4万余人,其中陈诚指挥第二路进击军,下辖第11师、第14师等。7月,国民党军左、右翼寇团军向红军发起攻击。陈诚率第2路进击军与赵观涛部自南城向黎川、南丰攻击前进,历时半月占领多地,但未能找到红军主力。

          随后,红军主力第1、第3两军团在闽西地区休整后,回到赣南兴国地区寻找战机。何应钦最初命令陈诚部进攻宁都向西拦截红军,但后转向吉安东南地区。陈诚率部曾两次将红军包围,但红军均逃脱,最后到达兴国集中。经过两个多月的斗争,国民党军以损失17个团、3万余人的惨败告终。陈诚所率的第11、第14师在“围剿”中没有受到成建制的损失,但在两个多月的辗转奔驰中饥疲沮丧,病困交加,减员严重。次年2月,陈诚由蒋介石、宋美龄作月老,与原配夫人吴舜莲离婚,后与国民党人谭延闿之女谭祥结婚。

    第四次“围剿”

          随后,红军围攻国民党设防的赣州,陈诚建议第18军解救被红军围攻的赣州,蒋介石同意了这个计划。但“一·二八”事变后,蒋介石又命陈诚调往上海。但即使面临着食品储备不足的风险,陈诚最终决定先解救赣州。陈诚调派第11、第14师和第52师的第154旅,由第11师师长罗卓英指挥,前往赣州支援。罗卓英指挥第11师第33旅进入城中加强防御和土工作业,但在围城红军疲劳松懈之际,国民党军趁机分别从城西、坡南两处坑道出击,造成红军较大的损失,红1师师长侯中英被俘。5月上旬,陈诚指挥第2路军,下辖7个师,负责清剿赣西南苏区。在五六月间,陈诚部与红军战千湘东之桂东、汝城和赣南之大庾、信丰,占领苏区县城数座,但未寻得红军主力决战。6月中旬,陈诚参加了蒋介石在庐山枯岭召开的豫、鄂、皖、湘、赣五省“剿匪”会议,会议确定了“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第四次“围剿”方针。

          在第四次“围剿”中,陈诚被任命为“进剿军”中路军总指挥,指挥第1、第2、第3三个纵队。1933年,陈诚的部队在黄狮渡、枫山铺等地被红军袭击,多个据点被攻占,南丰也被红军包围。陈诚采取分进合击战略,以包围和截击策略向苏区进攻,但遭到红军反击。不久后,陈诚的第52师和第59师在黄陂一役中主力被击溃,师长陈时骥被俘。随后,陈诚整编第59师的剩余部队,并命第十一师向广昌进攻。然而,第11师也在与红军的作战中遭到严重打击,第一纵队指挥官罗卓英和第十一师师长肖乾负责的部队被歼。江西省主席熊式辉闻此消息,向蒋介石建议撤销被歼几师的番号,陈诚最终请辞本兼各职,回到南昌闭门谢客。

    第五次“围剿”

          蒋介石和陈诚因第四次“围剿”失败而关系险些破裂,直到陈诚的夫人谭祥出面斡旋,带陈诚请来宋美龄方才化解前嫌。随后,陈诚重整第18军,将第11、第14、第43三个师各分编为两个师。1933年10月,国民党决定苏区和红军进行第五次“围剿”,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陈诚担任北路军中的第3路军总指挥,下辖19个师(旅),是整个“进剿”军中的主攻部队。陈诚吸取前几次“围剿”失败的教训,制定了第3路军的作战计划,采用消耗战及封锁“围剿”的策略,最终取得了硝石、资溪桥、浒湾等地对红军作战的胜利。随后,“福建事变”发生,陈诚率领第3路军割断了红军与第19路军联系。1934年春,福建人民政府于宣告失败。同年,陈诚升任北路军前敌总指挥。

          1934年4月上旬,陈诚率部向广昌进攻。共产党因博古等人提出错误口号导致伤亡惨重后,最终撤出广昌。陈诚随后奉命攻打并占领建宁。后又奉蒋介石之命率第3路军攻打石城。8月,陈诚攻占驿前要地,随后于十月完成了对石城的封锁。10月16日,陈诚进行了向宁都地区推进的部署。此时,中央红军开始向西突围,冲出了国民党军的包围圈,第五次“围剿”随之破产。1936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后抵达陕北,陈诚又前往西北与红军进行战斗。并在5月被任命为晋陕绥宁四省边区“剿匪“总指挥,统率中央各军,归军委会副委员长阎锡山节制。随后被调往南方,处理“两广事变”。11月下旬,陈诚奉蒋介石之命再次赴西北指挥与红军作战,在此期间,陈诚部署对陕北红军的新攻击还参与了商讨进攻察北日伪军的行动。不久后,因西安事变爆发,第六次总攻红军的行动未能实行。陈诚作为蒋介石的重要军事长官被拘留在西安,直到事变和平解决后才返回南京。

    全面抗战时期

    淞沪会战

          1937年3月,内战停止。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抗日战争。此时,陈诚正在庐山举办的训练团中担任教育长。8月中旬,训练提前结束后,陈诚奉命到到南京,被任命为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赴上海前线视察,随后返回北京商议淞沪战役的计划。随后,陈诚被任命为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并增调部队赴沪参战。早在1936年,国民党制定了一项针对日本“快速取胜”战略的持久消耗战略。陈诚被任命为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负责指挥第十八军、第七十四军、第七十五军以及位于太仓附近的江防预备军(第三十九军)来实施这一战略决策。不久后,日军第11师、第三师团在川沙、吴淞强行登陆。陈诚参与组织围攻军和江防军,在安亭镇、陆家巷、陈家巷沿蕴藻滨至吴淤镇一线分界防御敌人,最终于10月失败。此时,陈诚担任第三战区左翼作战军总司令,与日军在蕴藻滨激战4天后,他组织3路攻击军对付日军,但最终未能取得胜利,损失大场。随后,松沪军推至苏州河沿线防守。11月5日,日军第6 、第18师团及国崎支队在强大炮火掩护下在杭州湾登陆。陈诚提出进行战线调整,但蒋介石要求他再坚持三日,11月11日陈诚率领军队撤离上海。次日,上海失陷,陈诚担任第三战区前敌总司令。次月,陈诚担任第七战区的部队指挥官,负责组织训练和指挥战斗。

    武汉会战

          1938年1月,蒋介石组成武汉卫戍总司令部,陈诚任总司令,致力于修筑国防工事,以加强防御能力。次月,陈诚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掌捏了全向政治训练、群众团体和宣传舆论等方面的大权。3月,陈诚又在武汉召开全国政工会议,强调当前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组织全民抗日,同时利用宣传力量来统一舆论,打击日军的战意和野心。随后,三民主义青年团成立,陈诚任中央团部书记。

          6月间,陈诚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北省政府主席,随后与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共同组织指挥武汉保卫战。陈诚下令恢复香山阵地并承诺赏给攻占香山及马哨要塞区者五万元,但由于第167 师师长薛蔚英贻误战机,马挡终未夺回。7月4日,继失湖口。随后,陈诚奉蒋介石之命在德安、瑞昌一带与日军决战,他制定了敌以一部犯瑞昌、主力犯德安和敌以一部犯德安、主力犯瑞昌两种作战方案,将第九战区的主力部队编为两个兵团来防御日军的进攻。阻止了日军西进并获得了万家岭战役的胜利。但由于蒋介石拖延撤退时间,最终导致武汉被日军包围失陷,陈诚率领第九战区部队撤至江西、湖南两省的永修、幕阜山、岳阳以南一线。武汉沦陷后,陈诚将九战区军事交由薛岳代理,自己赴渝专任政治部长职。尽管如此,他仍然不时被派往湘、粤、桂等地指挥战事。

    长沙之战

          1939年,第九战区丢失南昌。陈诚随后指挥了第九战区对南昌的反攻,9月中旬,日军进攻长沙,陈诚奉蒋介石之命赴长沙督战,陈诚提出了“守”与“不守”两种方案,并得到批准采取“不守”方案。他向薛岳传达了“不守”的思想,薛岳却不同意。陈诚九次电话薛岳,要求他撤退,但薛岳决心死守,陈诚向蒋介石汇报了薛岳的决心和战况。最终,他们获得了湘北抗战的首次胜利。1940年,陈诚又参加了桂南战役,并防守宜昌。宜昌失陷后,陈诚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驻节恩施,不久后任湖北省主席,于恩施亲理省政。

    缅甸战役

          1942年,中国和美国的参谋人员共同修订了练兵计划,拟训练30个师,并准备成为收复缅甸的主力。1943年,陈诚和外交部部长宋子文与美国总统代表史迪威讨论练兵细节。缅甸战役失败后,陈诚回到重庆,被改派为远征军司令长官,在云南楚雄远征军司令部上任后,陈诚前往大理训练基地,准备进行中、印、缅战区的联合作战。他强调这不仅是抵御日军侵略的自卫战争,也是为了争取同盟国全体胜利的战略决战。最终,陈诚拟定远征军作战计划,并计划在8月底向日军发动攻势,以恢复中、印、缅水陆交通,并协助英、印盟军收复缅甸。

    鄂西会战

          1943年2月,陈诚奉派为远征军司令长官,仍兼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及湖北省政府主席。同年,日本发动鄂西会战,以夺取恩施、重庆为战略目标,进而夺取石牌要塞。随后,日本先后占领江北地区、南县、安乡等地,国民党军队转守洞庭西南地区。5月,日军强渡渔阳河,随后占领长阳。陈诚紧急对前线各军做出新指令,命令江防军保卫石牌要塞,等待第三十军和第七十四军的支援,计划在5月31日至6月2日对敌人进行南北夹击的决战。5月末,国民党军队取得了石牌保卫战胜利,并进行全面追击。在长阳和磨市聂家河地区,国民党第八十七军、第九十四军、第六十六军三支部队迅速包围了敌第十三师团3000余人,并全部歼灭。并最终肃清了江防正面和长江以南的敌军,取得了鄂西会战的胜利。

    抗战胜利

          1944年,日军为打通南洋通路和中国大陆的补给运输线路,发动了"一号作战",先后攻占河南、湖南等地。与此同时,中国东线和西南线的防御力量比较精锐的主力正在缅甸北部和云南西部作战,导致郑州、洛阳等城市相继失守。5月12日,陈诚奉命赴豫西前线指挥作战,负责第一战区第55、59军及洛河以南的部队。[12]6月,陈诚奉命前往西安,协助整顿西北局势,掌握了该地区所有部队的指挥权,并于7月6日接替蒋鼎文担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冀察战区总司令,在豫西、西安召集部队长和政治部主任开会,进行作战检讨和提出改进措施。他还负责统一指挥监督考核豫、陕、冀、察、苏、鲁的党政军事宜。此时,陈诚共掌握第一、冀察两战区九个集团军、二十三个军的指挥权。1945年1月9日,陈诚复兼任后勤总司令,为实现反攻和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了很多工作。7月,陈诚在视察滇、黔、湘、桂、粤、闽、浙、皖八省期间,听闻日军投降的消息。8月15日,日军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解放战争期间

          1945年,抗战胜利后,作为军政部长的陈诚密切关注中共和苏军的动向,向蒋介石汇报,并试图排斥中共及东北人民武装力量对东北接收的权利。他曾插手国民党与中共方面的谈判,并在谈判中与美方代表共同对付中共。陈诚还坚决反对并阻止装备中共部队,他建议分别办理将训练和装备中共部队。在1946年上半年,陈诚还根据《关于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他将陇海路沿线及西北的国民党军整编为27个军、61个师,将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国民党军整编为29个军、80个师。但由于国民党挑动全面内战,部队整编工作最终中止。

          1946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国防部,陈诚任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掌握了全国军事大权,统率陆海空三军。随后奉蒋介石之命于6月6日向中原解放区李先念部发起进攻,点燃了全面内战的战火,最后,中原解放区的部队分三路胜利突围。7月,陈诚宣誓就职参谋部长,发表《告全国官兵书》来称赞国防部的成立。随后,陈诚调动第一绥靖区李默庵部、苏北绥靖军李延年部和第五军邱清泉部等,向苏中、苏北解放区发动进攻,国民党损失5万余人,但占领解放区多个集镇。9月,陈诚又参与部署对冀鲁豫解放区和长城内外的战事,占领了张家口。同年11月,陈诚在南京的中华民国制宪国民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

          1947年开始,国民党被迫从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战略性防御和重点防御。同年6月解放军在林彪指挥下攻打四平,以便控制东北。国民党前敌指挥七十一军军长陈明仁和国防部长白崇禧亲自到前线督战,失去了沿着沈阳至吉林铁路的大片土地以及人口稠密地区。解放军随后开始大规模反攻,歼灭国民党整编的六十六师、六十五师、六十四师。随后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又进攻豫西、鲁西南、山东和陕北地区。东北军节节败退,国民政府免去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的职务。1947年8月20日,陈诚被任命为东北行辕主任,于9月1日前往沈阳就职。他以“整饬内部,安裕民生,培养战力”为当务之急,并对原有军队进行扩编,以加强国民党军队的实力。在1947年12月30日,国民党军队在东北优势已失。陈诚也因胃病不得不辞职。1948年1月20日,国民政府成立“东北剿共司令部”,并任命卫立煌为总司令,掌握东北行辕的军事责任。5月12日,陈诚辞去参谋总长和海军司令职位。此时陈诚的胃病加重,于6月接受手术治疗。与此同时,国民党在东北节节败退,陈诚被蒋介石派往台湾,于12月受任为台湾省政府主席。

    就职台湾

          1949年1月,陈诚兼任台湾警备总司令,随后颁布了《耕地三五减租条例》在台湾实行”三七五减租“政策。6月间,陈诚又颁布了《台湾省币制改革方案》和《新台币发行办法》以改革台湾币制。8 月15 日任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军政长宫,辖苏、浙、闽、台四省,长官公署设台湾,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同时结束工作。12 月21 日辞台湾省政府主席职,专任东南军政长官。次年3月,陈诚出任“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人”,不久后又被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委员。1951年,陈诚又兼任“行政管理机构”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1952年,陈诚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七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1954年,陈诚当选为“副领导人”,随后辞去“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人”一职。次年,陈诚开始主持石门水库建设的筹备工作,并于1956年担任石门水库建设委员会的主任委员。1958年和1960年陈诚先后出任“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人”和“副领导人”职位,推动台湾土地改革,并主持了阳明山会谈。1963年陈诚还出访了南越和菲律宾等国家,并在中国国民党“九全大会”上连任为国民党副总裁。随后辞去“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人”一职

    人物离世

          1965年3月5日,陈诚因患肝癌去世,享年68 岁。

          陈诚逝世后,蒋介石命令张群、何应钦等元老和“五大院院长”诸位大员组成治丧委员会。次日起,台湾当局为陈诚举行公祭,蒋介石亲至殡仪馆,在陈诚遗像前行三鞠躬礼。接着,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为陈诚举行陆海空三军的祭典。10日上午,陈诚的遗体在台北市殡仪馆入殓。大殓之后,陈诚被安葬在台北泰山乡同荣村。

    施政举措

    湖北新政

          陈诚调任湖北省主席后,举行军事会议,在蒋介石”军事第一“的口号下,提出了“六战区第一”的口号,随后又主持省政府例会,并改组湖北省政府。陈诚还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新县制”。此外,陈诚还将“计划教育”作为“新湖北建设”的重点,在经济上支持湖北教育学院(后改为国立湖北师范学院)和湖北农学院,并在人事上对其进行调整。根据张伯瑾的推荐,陈诚聘请了曾在美国留学,专攻教育方面的陈友松先生担任湖北教育学院院长。此外,陈诚还创办了湖北医学院和湖北学院,促进了湖北的地方教育。

          在陈诚领导湖北恩施期间,他实施了一套战时经济政策。1941年,他以湖北省政府名义发布了《湖北省减租实施方法》,实施“二五减租”,即在租种土地的农民的总收获量的二成五归自己所有,其余七成五与地主对分,此举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此后,他主持制定了《新湖北建设计划大纲》,为工业、农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制定了各项指标,统一目标和方向为“建设三民主义的新湖北”,他允许了农民等小生产者以货易货,以物物交换的方式实现交易。此外,为了缓解物资供应不足的状况,他决定对公教人员及其家塾实行凭证分配和评价供应,采取了措施对烟(鸦片)、赌、娼实行三禁。陈诚在湖北推行这些社会、经济政策和措施,对于保障人民生活、稳定社会秩序、持久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台湾新政

          1949年,陈诚出任台湾省主席后,立即着手整编由大陆撤至台湾的军队。此外,陈诚还从减租入手实施“平均地权”与“耕者有其田”政策。他在台湾实行“三七五”减租政策,规定佃租不得超过正产物375%,佃农租地主土地,只需缴收成的1/3作为佃租。同年11月,陈诚宣布《台湾省私有耕地租用办法》正式公布实行,即自1949年第一期农作物收割缴租时开始按“三七五减租“办法执行。同时陈诚从省政府拨经费举办“三七五减租”工作人员讲习会,并成立“三七五减租”推行委员会来主持减租工作,及调解地主与佃户之纠纷。该政策转变了台湾几十万户佃农几十年来交纳高租的现象。

          此外,陈诚还在台湾实行币制改革,以40万两黄金作为储备,按旧币4万元折新台币1元的比例,发行新台币。这是台湾光复以来一项重要的财经措施,在客观上起到稳定台湾的金融秩序的作用,解决了台湾初期的经济危机,开创了新的经济环境。

    人物轶事

    原配自杀未遂

          1924年,陈诚父亲陈希文逝世后,陈诚回家奔丧。回到家中后,陈诚独自睡在楼上,他的妻子吴舜莲认为夫妻分离多年,陈诚过于冷淡,一时想不开,便拿了一把剪刀刺向自己的喉管。陈诚的母亲见状,用鸡毛包扎吴舜莲的喉管,随后将她送往温州医院进行抢救治愈。这件事被当地村民传开后,陈诚感到很烦恼。他只待了三天就匆匆办完丧事,回到了青田城里。他写了一封信给好友杜伟,表达他的烦恼和沮丧。杜伟劝慰并汇钱给陈诚,劝他回到广州。

    创建“土木系”

          1928年,蒋介石着手政变国民党军,陈诚的两个警卫团与第十七军军长曹万顺的4各步兵团,合并组成第十一师,陈诚担任副师长,次年师长曹万顺处事失当,陈诚升任师长,并对第十一师官兵的素质和部队作风进行整顿。1930年,陈诚率第十一师参加中原大战,后擢升为第十八军军长,仍兼第十一师师长。在这场战斗中形成了一个以陈诚为代表的新的军事体系,即“土木系”。“土”代表十一,“木”代表十八,暗喻陈诚军事集团的基干力量先后为第十一师和第十八军,陈诚也被视为”土木系“首领。

    分发奖金

          1930年,中原大战中攻克郑州后,蒋介石赏给第十一师奖金20万元,陈诚为联络第47师上官云相部,并为取得蒋介石的好感,分给第47师一半奖金,他也给第十一师全师官兵每人2元奖金。随后用6万元余款创办了“18军南通残废军人工厂”和“吉安农场”,以收容残废军人和老弱士兵。

    捐赠事件

          1931陈诚捐赠1万银元来修建高市小学校舍,后数年每年资助办学经费1400银元。1946年,陈诚与他人联合创办了石门中学,并赠送《古今图书集成》《四部丛刊》及《中华文库丛书》等书。并出资印刷《扩苍丛书》。

    家庭情况

    ​关系简介​
    ​父亲​陈应麟(字希文,晚清诸生,初为乡村塾师,后任青田县立敬业高等小学校长,1924年5 月逝世于校长任上,葬于高市村后黄山岭)
    ​母亲​洪氏(1953 年寿终于台北,葬于北投安国寺后山)
    ​兄弟​陈正修(曾留学德国学化学)、陈勉修(曾留学英国学经济)
    ​姐妹​陈诚有一姐姐嫁于徐姓(名不详)
    ​妻子​吴舜莲(陈诚在浙江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的同学吴子漪的胞妹,二人后来离婚)、谭祥(民国军政界人物谭延闿之女,二人于1932年元旦结婚)
    ​儿女​陈幸、陈平、陈履安、陈履庆、陈履碚[bèi]、陈履洁

    人物评价

          民国时期军官严重在日记中评价陈诚:“将来救中国必此人也。”
          军阀混战时期,蒋介石嘉勉陈诚:“马牧集开战胜之端,曲阜挽垂危之局,郑州结胜利之果。”
          民国时期的军阀何应钦:“辞修是一个奉公守法而又廉洁的人……辞修的第十八军,每次都按期据实报销。”
          周恩来总理:“……陈辞修是爱国的人,他坚决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可惜他身体不好…..他临终时留有遗嘱。台湾当局要修改发表,他夫人反对,说要改就不发表,要发表必须原文发表……”
    粤ICP备2021137309号 Copyright © 2023 华百科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邮箱szmisz@foxmail.com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一家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