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简介
疾病核心特征与传播机制
病原与命名
基孔肯雅(Chikungunya)源自非洲土语,意为“弯脊之痛”,形象描述患者因剧烈关节痛弯腰蜷缩的姿态。病毒对热和消毒剂敏感,56℃ 30分钟或常用消毒剂均可灭活。
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通过携带病毒的伊蚊(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叮咬传播,形成“人→蚊→人”传播链。
次要传播:罕见情况下可通过输血、母婴垂直传播或接触感染者血液传播。
无日常接触传播: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或共用餐具等途径人际传播。
潜伏期与传染期
潜伏期通常3-7天(最长12天),发病后第1周内病毒血症水平最高,传染性最强。
典型症状与并发症
急性期症状(发病1周内)
症状 | 特点 |
---|---|
突发高热 | >39℃,持续3-7天,部分呈双峰热(热退后再次发热)。 |
剧烈关节痛 | 手腕、脚踝等小关节肿胀剧痛,活动受限,是标志性症状。 |
皮疹 | 躯干/四肢红色斑丘疹,伴瘙痒,发热后2-5天出现。 |
其他症状 | 头痛、肌痛、恶心、结膜炎等。 |
| |
慢性期问题
30%-40%患者关节痛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发展为慢性关节炎,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重症高危人群:新生儿、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可能引发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核酸检测(RT-PCR):发病1周内检出病毒RNA,为确诊金标准。
抗体检测:发病5天后可测IgM/IgG抗体,恢复期抗体滴度4倍升高可确诊。
治疗原则
无特效药:目前无抗病毒特效药,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关键措施:✅ 退热止痛:首选对乙酰氨基酚,禁用阿司匹林/布洛芬(增加登革热混淆时出血风险)。
✅ 补液休息:预防脱水,避免劳累。
✅ 关节痛管理:急性期冷敷,慢性期需风湿科干预。
中医药应用:广东顺德采用外敷四子散、抗炎止痒散及中药凉茶,缩短病程1-2天。
预防与控制核心措施
个人防蚊
使用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的驱蚊剂;
穿浅色长袖衣裤,安装纱窗纱门;
避免清晨/黄昏蚊虫活跃时段外出。
清除蚊媒孳生地
翻盆倒罐:清理花盆托盘、废旧轮胎等积水容器;
水培管理:每3-5天换水并冲洗容器;
环境整治:疏通排水沟、填堵树洞竹筒。
疫情应急处置
病例防蚊隔离≥7天(尤其病毒血症期);
疫区划分核心区/警戒区,统一消杀蚊媒。
旅行防护
前往疫区者需备驱蚊用品,归国后2周内持续防蚊,出现症状立即就医并报告旅行史。
疫苗与科研进展
疫苗现状:全球仅1款减毒活疫苗(美国VLA1553)获批,尚未广泛应用;中国暂无上市疫苗。
研发动态:圣湘生物与中科院合作的病毒载体疫苗已进入临床II期,为国内最快进度。
全球与中国疫情现状
全球流行
截至2025年6月,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存在本地传播,主要集中在美洲、东南亚和非洲。
2025年上半年报告约22万例病例,死亡80例;巴西、印度为重灾区25。
中国疫情
输入风险高:2008年首次报告输入病例,涉及16省份。
本地暴发:2025年7月广东佛山报告超3000例本地病例(顺德区占478例),由输入病例引发。
高风险区:广东、云南、海南等南方省份因媒介伊蚊活跃,易发本地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