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百科平台
梁思礼
本词条由 wing悠然 编辑发布

梁思礼(1924年8月24日-2016年4月14日),生于北京,广东新会人,中共党员,中国航天CAD技术倡导者和奠基人、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梁思礼是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

词条类别

教育人物

中文名

梁思礼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籍贯

广东江门

生肖

出生日期

1924年8月24日

去世日期

2016年4月14日

出生地

北京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任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

代表作品

《梁思礼文集》《向太空的长征》《导弹控制系统与质量管理》

主要成就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87)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

毕业院校

普渡大学

最高学历

研究生学历

专业

电机工程学

父母

梁启超(父亲),王桂荃(母亲)

兄弟姐妹

梁思顺(姐姐)、梁思成(哥哥)、梁思永(哥哥)等

目录

     简介

          梁思礼(1924年8月24日-2016年4月14日),生于北京,广东新会人,中共党员,中国航天CAD技术倡导者和奠基人、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梁思礼是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

    梁思礼梁思礼


          梁思礼于1945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电气工程学士学位,于1947年、1949年先后获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回国后就职于邮电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所,1956年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65年转入七机部,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长、七机部总工程师、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16年4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梁思礼主持、参与了中国近程、中近程和远程战略导弹及运载火箭的研制试验工作,担任长征三号火箭控制系统技术负责人、长征二号火箭型号副总设计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中国杰出侨界人物、中国老教授科教兴国奖等奖项。著有《梁思礼文集》《向太空的长征》等著作。

    生平

    早年经历

    1924年8月24日,梁思礼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是梁启超的第九个孩子。1929年9月,进入天津培植小学。1935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1937年7月24日,南开中学初中部被日军飞机炸毁,梁思礼转入天津耀华中学。次年9月,进入天津耀华中学高中学习。1941年11月下旬,随三姐梁思懿赴美国嘉尔顿学院学习。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与亲人失去联系,靠当洗碗工、流水线工人、水上救生员维持留学生活。1943年5月14日,梁思礼荣获“优秀学生”称号。6 月,申请转入具有“工程师摇篮”之称的美国普渡大学电机工程专业。1945年6月24日,从普渡大学电机系毕业,获得电气工程学士学位。7月,进入美国辛辛那提大学。不久,获得象征综合素质优秀的Reamer俱乐部颁发的金钥匙。并于1947年获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梁思礼获得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夏,梁思礼参加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

    工作经历

    1949年10月,梁思礼回国后就职于邮电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所,参加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建设。历任工程师、无线电副组长、技术员、工程组长、工程师、第一研究室副主任。1952年,梁思礼被派去湖南莱阳参加土地改革。1954年,梁思礼参加超短波接力站天线设计。次年,因援助越南北方建设“越南之声”广播电台天线设计与改造,梁思礼在越南河内受到胡志明颁发的奖章。

    1956年8月前,梁思礼参与国家十二年科学规划制定,起草“喷气技术”(即导弹与火箭)专项。9月,梁思礼作为技术骨干被调入了正在筹建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开始隐姓埋名,从事长达60年的导弹与航天研制工作。10月8日,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梁思礼被任命为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梁思礼参与仿制 P-2 导弹。1961年10月4日,梁思礼与设计部有关同志参加东风2号合练弹合练。次年参加东风2号首飞,亲历了首飞失利。在遥测、外测参数不全的情况下,梁思礼查清了东风 2 号飞行失败的主要原因,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于1964年率领21人参加飞行试验获得成功。并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的研制,获得成功。

    1965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被改编成第七机械工业部,预备远程运载火箭研制。梁思礼任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留在基地参加东风 2 号甲导弹和核弹头的“两弹结合”试验。前后参加领导了13发导弹的飞行鉴定试验。1968年6月,因姚桐斌在“文化大革命”武斗中被打死,梁思礼被周总理保护在第七机械工业部(简称七机部)图书馆。

    1970年,梁思礼参加七机部第一研究院“705”会战指挥部东风五号试验。1974年,梁思礼被下放到河南正阳干校当了整整一年的猪倌[guān]。1973年,在内部发表《对中国航天第七机械工业部规划的几点看法》。1976年到1978年,梁思礼带领“331”队伍赴四川达县,参与研制远程导弹和长征二号,并参加了多次飞行试验和1980年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的首飞试验。1981年在七机部第一研究院《建院 25 周年经验总结汇编》第一辑中发表《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工作的质量和可靠性管理》。

    1983年,梁思礼开始进军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梁思礼赴美国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1985年4月,梁思礼赴日本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10月,他参与的“液体地地战略武器及运载火箭”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86年,梁思礼获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先后赴日本、美国参加国际学术技术交流会议。

    1987年1月15日,梁思礼出席在澳大利亚悉尼举办的由国际信息处理协会主办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中的专家系统会议。他参与的“卫星、导弹通用计算机自动测量控制系统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同年9月,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同年,英国剑桥国际讨论中心把他列入了《世界名人录》。

    1988年,梁思礼被调到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核武器与太空研究组,专门研究核战略导弹和外层太空武器。1989年任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参加载人航天论证。第二年,梁思礼赴美国、新加坡考察。1991年,梁思礼因在完成1990年“五星高照,十大试验”任务中成绩突出,荣获一等功。同年9月,获航空航天工业部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1993年,梁思礼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6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

    1995年3月9日,梁思礼出席全国政协八届三次会议,并与十一位政协委员联名递交《建议国家增强航天科技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力度》的提案。先后主持召开“921-3”返回升力控制技术评审会,参加“嫦娥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评审会,“921-4”总体方案设计评审会,“921-3”总体方案评审会,“八五”预先研究成果展示会,部级科技进步奖评审会,某导弹控制系统定型审查会等活动。

    1996年,梁思礼先后赴法国参加国际宇联执行局会议,赴美国、加拿大进行考察。于同年10月,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第二年,梁思礼获中国老教授科教兴国贡献奖。

    1998年到2000年,梁思礼出席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各种评审会、学术报告会、座谈会等。2001年12月,梁思礼赴俄罗斯执行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合作谈判任务。

    2002年,梁思礼受邀赴马来西亚及新加坡进行学术交流。第二年,梁思礼参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可靠性专家组对神舟 5 号飞船、长征 2 号F遥五火箭的可靠性、安全问题的专题调研和评审,并参与编写《航天产品 FMEA 安全》。

    2004年,梁思礼先后参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武器部召开的某型号水下动力技术攻关情况汇报会、“921”工程 KM6 实验舱改造方案评审会、“十一五”规划汇报会等。8月,获中国科学院院士奖牌和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奖牌。同年10月《梁思礼文集》出版。2005年,与庄逢甘、张履谦、刘宝镛等有关院士、专家共同完成战略导弹突防重大工程研究。先后召开20余次专题会议,形成了多篇重要会议纪要。2006年,在 2005 年研究的基础上,参加脉冲星导航技术跟踪研究内部讨论会。

    2007年,梁思礼被推选为建院五十周年五十位代表性人物之一。2013年荣获“中国侨界杰出人物”、“中央企业归侨侨眷先进个人”、“中国侨界杰出人物”荣誉称号。2014年,梁思礼提出《关于在信息网络工程中保障系统“安全性”的建议》。

    逝世

    2016年4月14日10时52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 91 岁。

    任职情况

    1950-1953年  ​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技术员

    1953-1956年  总参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所工程组副组长

    1956-1961年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自动控制研究室主任

    ​1958年  苏联 P-2 导弹教导大队技术副大队长、西北区工作组组长

    1958-1965年  ​先后任国防部五院二分院第一设计部室副主任、二分院第一设计部副主任

    1961-1965年  ​国防部五院二分院第一设计部副主任

    1959年  ​弹上电气设备总设计师

    ​1960年  自动控制系统及弹上仪器设备主任设计师

                 东风1号、东风2号控制系统设计师小组副组长

    1961年  ​东风二号控制系统副主任设计师

    ​1963年  ​东风二号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

    1965-1980年  先后任七机部一院十二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所长

    1976-1978年  长征三号控制系统技术负责人、东风5号副总设计师

    1979年  全国宇航会员代表大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十二科技委员会主任

    1980-1983年  七机部一院副院长、七机部和航天部总工程师

    1981年  通用测试设备(CAMAC)总设计师

    1981年  中国自动化学会空间及运动体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25 工程”(即 CAMAC 系统)总设计师

    1983-1988年  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

    1983年、1988年  第三、第四中国航空学会理事

    1983年  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

                1983年  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

                第二届中国宇航学会理事

                第三届北京航空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宇航学会质量可靠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6年  国家科委信息技术交流发展政策顾问组成员

    1987年  国防科工委核武器与空间裁军研究组成员

                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顾问

    1988年  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 CAD/CAM CV 协会理事长

    1989年  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

                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委(航天系统)弹道式导弹系统专业组组长

    1989-1996年  航空航天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

    1989年、1990年  航空航天工业部(航天系统)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

    1990年  “842”工程顾问

    1992年  何鸿燊[shēn]航天科技人材培训基金会顾问

    1993年  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1994年  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

    1995年  “921-3”返回升力控制技术评审组副组长

                “921-4”总体方案设计评审组副组长

                “嫦娥”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评审组评委

    1996年-  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

    1998年  工程技术编航天卷 2 编纂[zuǎn]委会员主编

    2000年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

    2009年  国家某重大安全基础研究项目专家组专家

    2010年8月1日  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CSNC2011)科学委员会委员

    2011年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政府网站顾问

                天津市人民政府特聘专家

                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2012年  北京广东五邑侨乡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梁思礼参与了中国航天历史上的诸多“首次”: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第一艘神舟飞船。他回国后和第一代航天战士一起,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建起完整坚实的中国航天事业,使中国居世界航天强国之列。
    梁思礼首次在中国采用惯性平台-计算机方案这项新技术,开辟了导弹惯性制导系统的新途径。东风5号洲际导弹的飞行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核俱乐部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成员,极大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发言权和威望。
    梁思礼参与研制长征二号系列火箭的工作,总结了型号研制经验教训,首先提出“质量和可靠性是设计出来的”,开创“航天可靠性工程学”,并把这一理论和方法用于火箭的设计,获得了成功,成为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梁思礼在担任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副总设计师时,首次把集成电路用于弹上计算机,并首次以此进行全弹自动化测试,把“地测方案”改为“弹测方案”,成为航天CAD的倡导者和奠基人。1987年,梁思礼获得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软件的作用愈加凸显,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可靠性的工作由硬件拓展到软件。梁思礼倡导的软件工程化,对载人航天起到很大作用。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的可靠性、安全性达到了近60年来研制的所有型号中从未达到的高度。在他的努力和倡议下,中国改变了原来不同火箭、导弹、卫星设计采用分离元件组建控制系统的形式,减少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实现地面测试设备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

    人才培养

    梁思礼说过:“我没有学生,过去研究所里曾经以我的名义安排带过研究生、博士生,但真正的导师不是我,所以这些研究生、博士生实际上称不上是我的学生。”在几十年的航天生涯中,梁思礼是以带领团队的方式培养人才,以他的超前思维把握航天发展的前沿新技术、新动态、新方向,引领一个个团队,成长起一批批骨干。
    梁思礼为宣传和传承中国航天精神,20 多年来他在国内外几十所大学、中学 、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作报告,宣传航天,使外界开始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成就。2003 年,梁思礼把多年的科普报告编写成《向太空的长征》一书出版,产生了很大影响。2006年至2012年7月,先后在北京十余所高校讲课《中国航天精神和素质教育》,直接听众3400余人。

    人物评价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杨海成说:“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元老,同时也是航天数字化领域的奠基人,梁老总(梁思礼)永远是我们航天人学习的楷模和典范。”
    梁思礼的功绩被载入了1986年出版的《当代中国的航天事业》一书,上面写道:为提高大型运载火箭的制导精度,专家梁思礼和同事们经过理论研究和反复计算,完成了关机方程和导引方程的推导,从而有可能用一个中速度、小容量的箭上计算机完成大型运载火箭的高精度复杂运算。这样的制导方案和国外常用的平台式制导系统相比,具有突出的优点和创新,为我国惯性制导系统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2016年4月14日,91岁的梁思礼在北京的家中去世。习近平总书记在唁电中说,新中国成立之初,梁思礼同志毅然归国,为发展中国航天事业鞠躬尽瘁[cuì],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和严谨作风令人敬仰。

    家族成员

    ​称谓​姓名人物简介​
    ​父亲​梁启超​(1873年-1929年1月19日)饮冰室主人,康有为的弟子,戊戌维新运动领导人之一,清华园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著有《少年中国说》等著作
    ​二叔​梁启勋​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曾任青岛大学教授、北京交通大学训育主任,著有《海波词》《词学》《词学铨[quán]衡》等
    ​小叔​梁启雄​中国近代哲学史家、燕京大学教授、中科院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廿[niàn]四史传目引得》《荀子浅释》等
    ​妈李端蕙​​字蕙仙(1868-1924),河北固安人,梁启超原配夫人,清顺天府尹李朝仪的女儿,能诗善文
    ​娘​王桂荃​(1886-1968)梁思礼生母,梁启超第二夫人,四川广元人,原名来喜,李端蕙的随嫁丫环
    ​大姐​梁思顺​(1893年—1966年)生母李端蕙,中国诗词研究专家,著有《艺蘅馆词选》,曾任中央文史馆馆员
    ​大哥梁思成
    (1901年—1972年)生母李端蕙,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中研院院士(1948年),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
    三哥
    ​梁思永​​(1904年—1954年)生母王桂荃,毕业于清华大学留美预备班,赴美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中科院院士、中国近代考古学和近代考古教育的开拓者[27],著有《城子雅遗址发掘报告》《殷代陶器》等
    ​​四哥​梁思忠​(1907年—1932年)生母王桂荃,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陆军学院和西点军官学校,国民党19路军炮兵校官,1932年因病早逝,年仅25岁
    ​三姐梁思庄
    ​​(1908年—1986年)生母李端蕙,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基尔大学文学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图书馆学士、先后在北平图书馆、燕京大学图书馆、广州中山图书馆从事西文编目工作

    称谓​​姓名人物简介​
    五哥
    ​梁思达
    ​(1912年—2001年)生母王桂荃,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系,留校研究生,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参与编写《中国近代经济史》,主编《旧中国机制面粉工业统计资料》
    ​五姐
    ​​梁思懿​(1914年—1988年)生母王桂荃,社会活动家,就读于燕京大学,后赴美学习美国历史,回国后在山东医学院、山东妇联、北京红十字会工作,是第六届中国政协委员
    ​​六姐​梁思宁​(1916年—2006年)生母王桂荃,早年在南开大学就读,因日军轰炸学校失学,1940年投奔新四军,是新四军女战士、中共党员
    妻子
    麦秀琼
    曾为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人事部门工作人员
    ​​长女​​梁红​​航天502所技术骨干,新一代航天产品研制人员
    ​次女梁旋​​外资计算机公司市场推广部负责人,自创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

    粤ICP备2021137309号 Copyright © 2023 华百科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邮箱szmisz@foxmail.com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一家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